虹膜产品:让目光成为“通行证”的巧思
在地铁站的闸机口见过有人抬眼即通行时,总忍不住多看两眼——那不是刷脸,也不是刷卡,只是目光落在了一个巴掌大的装置上,闸机就应声打开。后来才知道,那是嵌入了虹膜识别模块的终端,算得是虹膜产品里最贴近日常的一种。这些年虹膜产品慢慢从安防重地走出来,往社区、医院、甚至家里的门锁上靠,变的是场景,不变的是藏在镜头后的那份“认人”的细致。
早几年接触虹膜产品,总觉得它们带着股“不近人情”的严苛。得凑得笔直,眼睛瞪得刚好,稍偏一点角度,机器就“嘀嘀”地闹脾气。有次在银行试早期的虹膜取款机,眼镜片上沾了点指纹,镜头里立马蒙了层白雾,折腾了半天才识别上。那会儿的产品更像实验室里的“样品”,把“精准”攥得太紧,倒忘了人在实际里哪有那么多“标准姿势”。
现在的虹膜产品却随和多了,这随和里藏着不少“换位思考”的巧思。前阵子在社区养老服务站见的虹膜考勤机,就挺有意思。老人家眼神不济,机器的镜头会自动往下挪半寸,比普通设备低了约十厘米,刚好对着他们自然低头时的视线高度。有位大爷白内障术后视力模糊,瞳孔对光反应慢,机器就把采集时的绿光调得柔缓,亮三秒才开始捕捉图像,等瞳孔慢慢舒展开了再“动手”。工作人员说,为了让机器“认”老人的眼睛,厂家专门收了两百多个老年虹膜样本,连术后虹膜的纹理变化都做了数据记录——这哪是在做设备,更像在琢磨怎么让机器懂人心。
虹膜产品的“靠谱”,从来不是单靠“看得清”,更得“抗折腾”。在化工厂见过防爆型的虹膜门禁,机身是铸铝的,镜头嵌在厚厚的防尘罩里,据说能扛住车间里的油气和粉尘。有次下着小雨,工人戴着安全帽、护目镜往镜头前一站,机器照样能透过镜片上的水珠认出人——后来才知道镜头用了疏水涂层,还加了偏振光过滤,连护目镜上的划痕都挡不住它“辨纹路”。这扎实劲儿是真见功夫,毕竟在这些地方,错认一次可能就出大事,产品得经得住环境的“刁难”。
最让人觉得亲近的,是它们把“安全”变得不那么“高冷”。家里装虹膜锁的朋友说,之前总忘带钥匙,现在下班站在门口看一眼,锁就开了,手上拎着菜也不用腾手。这锁还有个巧处,孩子个子矮,它的识别模块能往下调,老人眼花,它会提前亮个小灯打个招呼。不像以前总觉得虹膜识别是“高科技门槛”,现在倒成了顺手的方便——原来最实在的安全,不是把人挡在规矩外,而是让人在自在里就把安全顾上了。
这些年看着虹膜产品从“实验室里的稀罕物”变成“生活里的老伙计”,才慢慢明白它们的价值。不是多精密的参数,也不是多花哨的功能,而是把“每个人的目光都独一无二”这个道理,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方便。或许以后再见到有人抬眼开门、看闸机通行,大家都不会觉得稀奇——就像现在刷脸付款一样,自然得就像目光该有的样子。